阅读历史 |

分卷(15)(2 / 3)

加入书签

收容难民;有的自投明主,致力于卫国平乱。

本朝太祖李成君,前朝诸王之一。幸得藏剑山庄江氏、神机阁晏氏、虎威枪沈氏三大门派支持,募集三军,最终驱除外族,平定各方,一统天下,建立大成朝。

战后,江、晏、沈三大门派上交兵符,自请解甲归田。

太祖再三挽留,封三大门派之主为护国公,请他们入朝为官,稳固江山社稷。

为此特设天心府,以江家为首,设一正两副三大指挥使,赐金线谛听纹玄色锦衣,视之为天子心腹与耳目。

并为太子娶了江氏女为正妃,颁布御令:李氏王朝世代,皇后出自江晏沈,嫡子方可做新君。

这道御令,定下了天心府在大成朝的崇高地位,也注定了江晏沈三家女与生俱来的无上荣宠。

如今听姜羡余谈起,再想到史书记载:安顺帝生母江氏,二八年华入宫为后,嫁与当年已经五十四岁的明仁帝。

没过几年就卷入天心府谋逆一案,多亏膝下幼子,才保住性命,做了太后。

那时江太后也不过二十出头,三年后幼帝病逝,她也在不久后跟着薨了。

当今圣上娶的是沈家女,是如今天心府正指挥使沈追的庶姐。

想到这里,谢承也不禁深思,不知当年太祖颁布这条御令之时,可曾想过这样的荣宠,会害了江、晏、沈三家多少女儿。

据史料分析,当年明仁帝后位空悬,拖到天命之年才娶到江家女,就是因为前头那几十年,江、晏、沈三家没有一个嫡女顺利长大成人。

谢承。姜羡余突然站起身,打断了谢承的思绪。

我不考武举了。

姜羡余低头看向谢承,眉目间尽是颓丧,天心府那样的地方,不适合我。

谢承默了一瞬,瞥向书桌上整理到一半的手稿,忍不住劝道:朝堂之上确实布满腥风血雨,勾心斗角但正因如此,才更需忠臣良将,激浊扬清,为百姓谋福祉。

那是你的大义!

姜羡余打断他,揉了揉额角,我并没有你这么宏伟的志向,也不如你高洁忠义。你有入阁拜相之才,能为百姓谋福祉,可我没有!

他皱眉的表情有几分不耐,说话的语气也不太好,在谢承听来像是讽刺。

因此谢承的脸色也沉了下来,起身同少年错身而过,坐回书桌边上,你喝醉了,等你清醒了再说。

他看出少年应当是遇到了什么事,心情不佳,如今不太理智。于是说服自己静下心来,不要同醉酒的少年计较。

我没醉。

姜羡余烦躁地揉着胀痛的脑袋,反正我不会再考武举,以后以后随便怎么样吧!

话里有赌气的成分,但他今日确实也受到不小冲击,丧失人生的目标与方向,不知该何去何从。

甚至心里有些自暴自弃地想,还不如他爹娘别放下上一辈的仇怨,逼他习武钻营,要他为外祖父报仇来得痛快。

听见他的任性之语,谢承怔了下,继而冷笑一声,不知在嘲讽少年还是自己,我早该知道,你就是这般朝三暮四反复无常,没长性!没定性!

他摔了桌上的手稿,克制不住心头的怒意,枉我自作多情为你忙活,如今你一句不考了,全都成了笑话!

姜羡余没料到谢承突然发火,愣在当场。

扫了一眼地上密密麻麻的手稿,再对上谢承讽刺的眼神,姜羡余也忍不住急眼。

对!我就是这样没长性!没定性!那些兵法战策我根本学不会!看一眼就觉得恼!你再怎么逼我也没用,我说不考就是不考!

我逼你?!

谢承用难以置信的眼神看向他,满目震惊,又失望至极。

姜羡余心头一跳,却拧巴着不吭声,掉头就走。

今生:理智全失你我注定不同路

(已经不记得剧情的小可爱记得回看哦~)

陆府门外,姜羡余重重叹了一口气。

前世那样和谢承闹翻后,向来习惯先低头示好的谢承没有再纵着他,后来的碰面也都闹得不欢而散。

直至谢承启程前往金陵参加科考,两人也未能和好如初。

再见便是多年之后,阴阳相隔。

前世他只觉得自己气愤委屈,后来身死魂存,换到谢承的立场想一想,才知道自己那些反复无常,究竟伤他有多深。

对方什么都不知道,事事处处为他打算,自己却连一句明白的解释都不曾给,仅因对方几句气话,就狠心赌气不肯低头以至于往后数载,在谢承眼中,那些争执就成了最不堪回忆的诀别。

姜羡余不禁搓了搓脸,愧疚得无地自容。

小余?

姜羡余回过头,就见姜柏舟从陆府出来,诧异地看着他。

怎么不去上课?

姜羡余睫毛颤了颤,抿唇想了片刻,忽然道:大哥,我们去跑马吧。

姜柏舟蹙眉看他,敏锐地注意到他眉间的愁绪,以及闪躲回避的眼神

↑返回顶部↑

书页/目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