阅读历史 |

第35节(2 / 3)

加入书签

,年纪有老有少。四五个人带了家什坐在一边吹拉弹唱,乐器不全,架子倒是摆了十足。

围在正中咿咿呀呀唱杜丽娘的那个,却是个体态微胖的中年男子,鼻梁上架了副圆圆的眼镜,白色衬衫素色背带西裤,勒得肚子紧紧的。他妆容未扮,模样违和,嗓音也不圆润,强演美貌小姐,本来可笑,但他神色认真,动作一丝不苟,竟是完全融进了这曲《牡丹亭》里,心无旁骛,让人生不出嘲笑之心来。

萧瑜和梁瑾站在一旁看了一会儿,梁瑾并无不渝,只是听到某一处时,忽而眉头一皱,低声和萧瑜说:

“他唱错了。”

萧瑜还未等说什么,却叫前面站了一个戴着黑色鸭舌帽的年轻男子听了去,他回过头来问道:

“请问是哪里错了?”

措辞客客气气,态度却透着一丝不以为意,年轻人惯有的倨傲。

这句声音高了些,周围的人都听到了,连前面正唱着的中年男子也停了下来,他这一停,奏乐的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,也茫然停了下来。

一时间,所有人的目光聚集在的萧瑜和梁瑾这两个外来人身上。

面对这些并不算友好的注视,梁瑾并无反应,只轻描淡写道:

“就刚才那句,我说错,就是错了。”

鸭舌帽男子表情不屑:“你懂什么?你知不知道我们可是”

他话没说完,就被唱杜丽娘的中年男子打断,他客客气气的向梁瑾拱了拱手,语气诚恳的请教道:

“这位先生,请问我刚才哪一句错了,错在何处?还望先生不吝赐教。”

这话说得倒还顺耳,梁瑾穿过众人,走到他面前,淡淡道:

“你方才唱的是《游园》里的《步步娇》,正数第五句,倒数第二句‘迤逗的彩云偏’,是‘迤逗’,不是‘移逗’。”

那中年男子一愣,自己默默唱了两遍,只道:“不对,是‘移逗’。”

梁瑾也不恼,只耐心解释道:“‘迤逗’是挑逗引诱的意思,《西厢记》是这样唱,《桃花扇》也是这样唱。”

中年男子却还是不信,也解释自己的看法,二人不知不觉为一字之差,据理力争起来。

围观众人也都慎重,低声议论,不停琢磨。

一个梳着齐肩卷发,蓝色格纹旗袍的温婉女子走到萧瑜旁边,看着那争论的两人,无奈笑道:

“这人啊,明明一把年纪了,为了唱戏还跟小孩子一样辩驳不休,真是叫人哭笑不得。”

这女子是方才搭腔唱春香的。

萧瑜道:“各有各的坚持,不巧我这边这位也是个较真的性子。”

她话说得谦虚,却毫不怀疑梁瑾对错,别的戏不提,普天之下,再找不出一个比他更懂这《牡丹亭》的人来。

女子听出她话里的意思来,不由看了梁瑾一眼,似乎有些明白过来二人关系,抿嘴一笑。

萧瑜不甚在意,也笑道:“打扰诸位雅兴了,实在抱歉,还未请教——”

“我们是燕京大学的师生,因为都喜爱戏曲,学校牵头之下,就组了个社团,叫‘音韵社’,闲来无事聚在一起学一学,唱一唱。我叫李兆兰,是教国文的老师。”

她指了指和梁瑾辩驳的那个中年男子,“他是我丈夫周光伟,在业兴银行做事,也经常来和我们社参加活动。他从小喜欢戏曲,家中不许不说,你看他那条件如何能唱?偏生还喜欢唱旦角儿,真是义无反顾啊!”

萧瑜失笑:“这倒是为难了点。”

可没有这么圆润的杜丽娘,不过唱杨贵妃八成凑合。

“何时大学校园里也时兴唱曲子了?”萧瑜有些好奇。

自来戏楼里烟雾缭绕中,咿咿呀呀的一唱,台下坐的不是前朝遗贵,军阀富贾,再不就是贩夫走卒,三教九流。这些清高的读书人,怎么也有喜欢这种被不少有志之士批判为“封建余孽”的东西来?

李兆兰解释道:“现在时代不同了,新思想新文化要学,咱们老祖宗传统精髓也不能丢。过去都拿唱戏消遣取乐,说戏子是‘下三滥’,可在国外,他们都该是艺术家,是表演家,该受万众瞩目,该受鲜花掌声的。现在国内民智未开,衣食住行尚且没有保障,艺术环境更是不用提了。”

萧瑜点点头:“是这个理,那李老师觉得中国戏曲艺术发展该如何是方向?”

这句话似乎问到了李兆兰心坎儿上,她叹了口气:

“我们只能在学生之间发展一下‘音韵社’,多宣传教导一些,起码让新一代的青年明白,我们国家也有不输西方莎士比亚戏剧的艺术。我与光伟平生最大心愿,就是将中国的戏曲推向国际的舞台,让世界都知道中国戏曲的魅力。”

这倒是个远大而艰难的志向,萧瑜不禁对台上那位刮目相看起来。

那厢还没辨出个所以然,周光伟固执不改,梁瑾却有些急了,说着就直接将这几句唱了一遍:

“袅晴丝吹来闲庭院,摇漾春如线。停半晌整花钿,没

↑返回顶部↑

书页/目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