阅读历史 |

第132章 时机(2 / 2)

加入书签

计的时候就十分重视水平防护。

从某种意义上讲,“唐太宗”级增大排水量,主要就用于加强水平防护,比如采用了装甲飞行甲板,而且厚度为七十毫米,机库甲板装甲的厚度也为七十毫米,水平装甲总厚度为一百五十毫米。在建造的过程中,因为采用了更加紧凑的动力系统,出现了大约五百吨的吨位抚育,所以还在机库甲板下方,增设了一层厚度为三十毫米的装甲板,把水平装甲总厚度提高到了一百七十毫米。

这是个什么概念?

所有在大战前建造的快速战列舰,水平装甲厚度大多在一百五十毫米左右,即便在大战期间建造的一些快速战列舰,水平装甲厚度也没有达到一百七十毫米。比如美国建造的“北卡罗来纳”级战列舰的水平装甲最厚处只有一百四十毫米,而“南达科他”级为一百五十六毫米,“依阿华”级则为一百五十二毫米。

一百七十毫米厚的水平装甲,在当时肯定是绝无仅有。

当然,这还不是“唐太宗”级的全部。

在设计阶段,“唐太宗”级并没有考虑其他方面的防御,毕竟舰队航母主要在远离敌主力舰的海域活动,根本不会与敌舰打照面,甚至不大可能与敌中小型战舰相遇,因此主力舰的防护根本没有用。

只是,在建造过程中,一个新的威胁出现了。

这就是鱼雷。

日本海军损失的六艘航母中,有两艘是被鱼雷直接击沉的,还有两艘是在被鱼雷击伤后由炸弹击沉的。

显然,鱼雷的威胁不可小觑。

结果就是,在建造过程中,“唐太宗”级增加了一道防鱼雷隔舱,导致排水量增加了两千多吨。

排水量增大,使“唐太宗”级的最高航速由设计的三十三节降低到了三十一点五节。

关键是,损失这点速度非常值得。

在随后的战争中,六艘“唐太宗”级损失了四艘,其中没有一艘被鱼雷直接击沉,而且多次被鱼雷击伤之后返回了军港。

可以说,“唐太宗”级是一种非常重视防护、或者说是生存能力的舰队航母。

对中国海军来说,“唐太宗”级也是不可多得的舰队航母。

虽然“唐太宗”级不是最先服役的,也没有参加大战期间的所有海战,但是从一九四二年下半年开始,“唐太宗”级就是中国海军中最为活跃、战斗力最强大的舰队航母,可以说是中国海军的中坚力量。

可以毫不夸张的说,“唐太宗”级的优势一直保持到一九四四年,即美国海军的“埃塞克斯”级航母服役之后,才在部分性能上超越了“唐太宗”级,成为当时战斗力最强大的舰队航母。

显然,中国海军对“唐太宗”级的期望值非常高。

也正是如此,向李向龙这样的舰队指挥官才会提出,尽量推迟向美国宣战的时间,最好等到一九四二年中期。

问题是,有这种可能吗?

从三月份开始,随着四发重型轰炸机服役,对日战略轰炸全面升级。加上海军修复了硫黄岛上的机场,陆军夺取了九州岛上的机场,轰炸范围扩大到日本全境,而重点轰炸地区就是以大阪、东京为核心的两个城市区。

仅在四月份与五月份,中国空军的轰炸机就出动了近两万架次,投弹近十万吨。

更重要的是,空军从四月份开始使用一种威力更大的炸弹,即专门针对日本的建筑物研制的燃烧弹。

日本是一个地震多发国家,建筑物多为低矮的木制房屋。

实战已经证明,在轰炸日本城市的时候,燃烧弹比高爆弹的破坏力大得多。仅在五月十七日一天,中国空军出动了六百余架次轰炸机,用两千多吨燃烧弹,在东京市区内制造出了一片面积近二十平方公里的无人区。

可以想像,日本离投降已经不远了。

只要日本投降,中美太平洋战争就将爆发,而日本无论如何也不可能坚持到一九四二年下半年。

↑返回顶部↑

书页/目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