韦睿简单收拾了几件衣物和随身兵器,跨上快马,沿着官道疾驰而去。马蹄声急促,尘土飞扬,他脑海中不断猜想到底是有何事,如果不是有重要的事,赵希若不可能召他回京。这次召回,必然有所调用。他握紧缰绳,心中既紧张又期待,不知这次回京,将要面对怎样的任务。
一路风尘仆仆,终于在日落时分赶到京城。韦睿穿过熙攘的街道,直奔东宫。守卫认出他,立刻放行。他走进东宫,来到太子赵治的书房。书房内檀香袅袅,太子赵治端坐正位,年仅十一岁的他虽年纪尚幼,却已有几分皇家的威仪。赵希若坐在一旁,身着淡紫色长裙,神情冷静而沉稳。韦睿上前,恭敬地行礼:“太子殿下,公主殿下,韦睿奉召回京。”
太子赵治抬起头,目光落在韦睿身上,语气温和却带着一丝急切:“韦睿,你来得正好。坐下吧。”韦睿谢过,站在一旁不敢落座。太子继续说道:“今塞北战事突起,伫北镇已沦陷,父皇震怒,下旨遴选先遣支援人马。我东宫也需安排人手,参与此次任务。你这几个月历练,大家都看到你的成长。现在,你可否愿意随军驰援塞北?”
韦睿心头一震,听闻伫北镇失守的消息,他整个人都懵逼了,蒙太祖皇帝武德昭彰,太平的年月已经有些年份,突然的战事又起,举国震动那是很自然的反应,但没想到朝廷的反应如此迅速。他深吸一口气,拱手道:“太子殿下,韦睿愿意随军驰援,为国效力。”他的声音坚定,眼神中透着一股不畏艰险的锐气。
太子微微点头,眼中闪过一丝赞许。赵希若在一旁静静地看着,嘴角微微上扬,显然对韦睿的回答并不意外。太子和赵希若,都了解韦睿这个年轻人虽然年轻,却从不缺乏勇气和担当。
韦睿的话音刚落,太子满意地笑了笑:“好,不必多礼,请起。”他挥了挥手,示意韦睿起身,接着说道:“这次东宫这边由兵部观察使蔡品昌领事,你此行担任蔡品昌大人的贴身护卫,见机行事。”
兵部的一些官员,皇帝都是授意太子进行选拔和考察,太子需要了解和熟悉朝政,军政大事,都需要尽心尽力学习,皇帝对太子的要求极高,给的锻炼和实际演练的机会都超多。生怕太子贪玩,学不会治国理政。
赵希若也是全心意辅佐和帮助太子,所以经常就来东宫,商讨,策论。太子成长也是非常快。
韦睿心中一喜,蔡品昌是朝廷重臣,在兵部那是响当当的一个干将,久经沙场,能在他身边做事,不仅是历练的机会,更能学到许多东西。他立刻跪下谢恩:“谢太子恩典!小人一定护得蔡大人周全,保证完成任务。”他的声音铿锵有力,透着一股初生牛犊不怕虎的气势。
太子点了点头,看着韦睿的眼神多了几分信任:“蔡品昌是兵部的干将,经验丰富,你跟着他,定能有所收获。此行任务重大,韦睿,你要多加小心。”韦睿再次拱手:“遵命!”
太子赵治靠在椅背上,目光柔和地看着韦睿,继续说道:“韦睿,我相信你的能力。你经过名师指导,再加上你自己勤奋好学,天资聪慧,如今已有大内高手的实力。此次历练,对你既是挑战,也是机会。在实战中检验所学,是最快的成长方式。”
韦睿听后,心中涌起一股暖流。太子年纪虽小,却对他寄予厚望,这份信任让他倍感振奋。他再次拱手,低头道:“谢太子信任和提点,韦睿感激不尽,一定会全力以赴,誓死完成任务。”他的语气中带着一丝激动,眼神中满是坚定。
赵希若清了清嗓子,目光柔和却带着几分严肃地看着韦睿:“韦睿,此行你可多请教蔡大人。蔡大人见多识广,是我国之栋梁,他的学识和能力在朝中首屈一指。你跟着他,需用心学习,多观察形势,进退都要听从蔡大人的调遣。不可莽撞,也不可顶撞上司,你知道怎么做。”
韦睿忙点头,恭敬地应道:“公主殿下放心,韦睿一定谨记在心,虚心学习,听从蔡大人调遣。”他知道赵希若的叮嘱是为他好,蔡品昌这样的老将,脾气未必好,若自己年轻气盛,很容易出错。赵希若的话如同一盏明灯,让他明白此行的关键不仅是武艺,更是智慧和处事之道。
赵希若微微颔首,眼中闪过一丝欣慰:“好,你明白就好。出发定在明日早晨,你先回去收拾行李吧。”韦睿行了一礼,退出了书房,心中却已开始盘算接下来的安排。
夜幕笼罩着东宫,韦睿离开书房,独自回到自己那间简朴的住所。这是一间毫不起眼的小屋,屋内只有一张木床、一个衣柜和一张小桌,摆设简单而实用。他推开门,点亮桌上的油灯,昏黄的灯光瞬间洒在屋内,映出他略显疲惫的身影。
韦睿将随身携带的小包袱轻轻放在床上,开始收拾行李。他打开衣柜,取出几件换洗的衣物,又从床下拖出一个木箱,里面整整齐齐地摆放着他的佩刀和一些常用的小物件。一边收拾,他的思绪一边飘向即将到来的任务。塞北战事凶险